莆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

您现在所在位置: > 健康资讯

莆田疾控发布4月防病提示

【发布日期:2024-04-01】 【来源:本站】 【阅读:次】【作者:】

四月,春暖花开,是人们外出踏青的好时节。这个月份又春雨连绵,随着气温升高,雨水量增加,空气湿度变大,野生蘑菇进入了生长繁殖的旺季,同时也是各类传染病及食物中毒的好发时节。目前流感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呼吸道传染病仍然多发,部分肠道传染病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发病数也开始逐渐增多。


疾控君提醒广大市民,在4月份外出游玩应适时增减衣物,除了注意防范流感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、肺炎支原体、手足口病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、布鲁氏菌病、狂犬病等传染病,还应警惕毒蘑菇、毒野菜、野生河豚鱼等误食风险


一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

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《2月份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》中,流感样病例的新冠病毒阳性率从2024年第5周的3.3%上升至第9周的14.3%。2月份全国31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送的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,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,主要流行株为JN.1系列变异株。值得注意的是,JN.1变异株与之前的主流变异株EG.5(XBB.1.9.2的一个亚分支)在谱系上距离较远,因此,即使之前感染过EG.5变异株,仍可能导致再次感染。


而我市新型冠状病毒病毒活动水平自2024年第9周开始上升,目前仍呈上升趋势


e62433235275291b6361f4ed18a96bbc

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新冠和流感病毒阳性率变化趋势 

(中国疾控中心发布《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 2024年2月》)

 

预防措施


1、佩戴口罩:在人群密集的场所,如商场、电影院等,正确佩戴口罩。请确保口罩遮住口鼻。


3、勤洗手: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习惯,饭前、触摸眼口鼻前、接触污染物后,均应用流动水按“七步洗手法”洗手,或用速干手消毒剂、消毒湿巾进行手消毒。


4、保持室内通风:每天定时开窗通风,让室内空气流通。每次通风时间至少30分钟。


5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:合理饮食、适量运动、保持足够的睡眠,这些都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和增强抵抗力,进入春季,注意早晚适时增减衣物,防止着凉。


6、日常要密切留意自己的健康状况,出现发热、干咳、乏力、咽痛等症状时,应避免带病上班、上学,视情况及时到附近医院发热门诊就诊。

 

二、流行性感冒 


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,也可以通过接触传播。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1~4天,平均为2天,临床表现一般为突发高热,咳嗽、咽痛,可伴寒颤,部分感染者可出现肺炎、心肌炎、中耳炎等并发症。


(1)及时接种流感疫苗:这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措施。

(2)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:咳嗽或打喷嚏时,用纸巾、毛巾等遮住口鼻;保持手卫生,饭前便后认真洗手;每天要开窗通风。

(3)保持科学饮食起居,积极锻炼身体,提高机体免疫力。

(4)避免近距离接触流感样症状患者,流感流行期间应少去人群密集场所。

(5)如出现流感样症状,应注意多休息,多喝水;不带病上班、上课;一旦呈进行性加重,立即前往医院就诊。


三、手足口病

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,主要通过接触患者鼻咽分泌物、唾液、疱疹液、排泄物,以及接触被污染的玩具、日用品和衣物等物品传播。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,1-2岁组发病率最高。手足口在4-7月高发,5-8月出现第一个流行高峰,部分年份的10-12月还将出现一个次高峰。传染性强,多在托幼机构和学校等集体场所引发聚集性疫情。


临床表现 :发热伴手、足、口腔、臀部等部位的疱疹,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、肺水肿、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,重症发展快,可引起死亡。

 

预防措施


1、注意个人卫生,养成良好卫生习惯。饭前便后、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,不要让儿童喝生水、吃生冷食物;打喷嚏、咳嗽时注意用纸巾遮掩口鼻;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。


2、注意保持家庭环境清洁卫生,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,勤换、勤洗、勤晒衣服和被褥。儿童的玩具、餐具和婴幼儿使用的奶瓶、奶嘴等物品应经常清洗消毒,定期对门把手、楼梯扶手、桌面等物品进行擦拭消毒。


3、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其他相关疾病,也会显著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,为尽早获得免疫保护,建议满6月龄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。


4、家长若发现小孩出现发热,手掌、脚底或口腔等部位出现水泡或者皮疹等症状时,应及时带小孩到正规医院就诊治疗,并且密切观察孩子病情变化。


5、托幼机构和学校要严格落实晨检制度,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学生,同时加强消毒措施,严把病例痊愈返校关。


6、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、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。


 四、食物中毒

当前,野生蘑菇进入生长旺盛期。面对美味的诱惑,你能分辨出蘑菇有毒无毒吗?在野外,无毒的蘑菇往往与有毒的蘑菇混生,无毒蘑菇容易受到毒蘑菇菌丝沾染。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无毒蘑菇种类也有可能沾染毒性。所以即便食用无毒品种蘑菇,仍然会有中毒的危险。目前对有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,且中毒症状严重,发病急,死亡率高。


预防措施


①不要采食不熟悉、来源不明的菌类;

②不购买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,不要偏听偏信,轻易买来食用;

③不随意食用野生蘑菇,加工烹调时要炒熟煮透,切忌凉拌生吃;

④不要轻信所谓的“民间偏方”去分辨有毒野生菌出现误食须及时就医;

 

不慎误食该怎么办?


①如出现疑似毒蘑菇中毒症状,要立即送医;

②立即进行催吐(孕妇慎用催吐)。可先服用大量温盐水,然后用手指(最好用布包着指头)刺激咽部,促使呕吐,减少毒素的吸收;

③如果中毒者出现昏迷,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,否则易引起窒息;

④加盖毛毯保温;

⑤共同进食蘑菇者,无论是否发病,亦需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;

⑥食用过的剩余蘑菇,应留存以供检验,查明中毒原因。

 

除了毒蘑菇,在日常生活中还应警惕以下风险:


1、易产生米酵菌酸毒素的食品,谷类发酵制品(如湿河粉、米粉、发酵玉米面、糯玉米汤圆粉、玉米淀粉、发酵糯小米、吊浆粑、糍粑、醋凉粉等)、变质银耳和木耳、薯类制品(如马铃薯粉条、甘薯面、山芋淀粉等)等三类食品,容易被环境中的椰毒假单胞菌污染,进而产生米酵菌酸毒素,保存不当或放置过长时间后食用即导致中毒。


2、野生河豚鱼、蟾蜍、织纹螺等野生动物,河豚鱼、织纹螺含有河豚毒素,食用后易中毒而导致神经麻痹,进而发生头晕、呕吐、口唇及手指麻木、全身无力等症状,严重者危及生命。


切记不购买、不自行捕捞和食用野生河豚鱼和织纹螺等,不购买、不食用未经国家审批的企业加工的河豚整鱼。蟾蜍俗称癞蛤蟆,身体表面有许多疙瘩,内有毒腺,其分泌出来的黏液含有剧毒。切勿随意食用蟾蜍,购买食用蛙类时要辨清青蛙与蟾蜍,餐饮单位禁止加工制作蟾蜍。

3、野菜,许多野菜本身就是药用植物,比如蒲公英、鱼腥草、马齿苋等。但有些有毒植物与野菜很相像,容易误采误食中毒,严重的危及生命。


4、如有毒的钩吻,其花、根茎的形状与一些常用药材如“金银花”“五指毛桃”等十分相似。因此,对不熟悉的野菜请不要采摘,避免误食有毒野菜!